时间:2020-07-02 05:25:50 来源: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
在咨询室里,我越来越常见到青少年个案,问题往往五花八门:玩手机、乱花钱、厌学、焦虑、抑郁、强迫、厌食……
其中,抑郁、强迫之类心理痛苦的孩子往往更主动求助,可更多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,往往是家长更着急想解决问题,可孩子自身对心理咨询兴趣不大,反而更认为是家长有问题。
在咨询室里,家长往往会有些委屈的倾诉: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,但孩子就是“不听话”,仿佛一定要跟家长“对着干”,自己为了孩子好,对孩子苦口婆心的劝说,但孩子就是越听不进去,甚至愤怒地跟家长争吵。
同样,孩子觉得家长管的太多,处处控制自己,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尊重,为此跟家长争吵,对着干。种种行为问题,在这样的模式下愈演愈烈,其实行为问题的背后,往往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问题。
家长需要知道:
青少年时期,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,因为青少年的心理跟身体同样在快速发育,开始从儿童到成人阶段过渡,这对青少年是相当大的挑战;同时,青少年的心理变化,会让他们跟家长要求新的亲子关系模式,这会给整个家庭系统带来很大的扰动。
青少年时期,内心开始追求自由、独立、与家长的边界和平等的地位。这是成人与儿童心理最大的区别:儿童是听话和服从,成人是独立和自主。
因此,青少年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,开始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的行为,开始寻求在同伴中获得认可,这会让他们体会到自主感、成人感。
相应的,家长开始感到孩子“不听话”了,开始“干坏事”了,自己怎么劝说也“不服管”了,其实这些都是青少年在表达:我已经不是“孩子”了,我需要自主和尊重,请把我当做成年人在看待。
此时,家长的要求、管束,往往会被孩子感到“被控制”、“不被理解和尊重”,于是亲子双方开始发生冲突,越感到被控制,孩子越要反抗,许多行为问题背后,都是孩子与家长之间愈演愈烈的“战争”,随着“战争”的升级,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。
我以前接过的一个妈妈,她说为了不让孩子玩手机,她把孩子手机没收了,于是孩子用饭钱又买了个二手手机,后来妈妈半夜开门进入孩子房间,发现孩子在玩手机,两人从争吵变成了撕打,妈妈后来让舅舅把孩子打了一顿,孩子开始用刀威胁舅舅,再后来妈妈把家里的网断了,孩子又去同学家玩,在见我的时候,妈妈正考虑把孩子送到戒网瘾的机构。
相似的问题和战争,可以是从拒绝妈妈说“一定要再吃些”,发展成体重过低的神经性厌食;可以是从一次不写作业,发展到最终不去上学;可以是从一次的争吵,发展成搬出家去不肯回来……
即使不发展成这些严重的问题,青少年谋求独立的反抗,必然会给家长带来困扰,给整个家庭带来扰动,只是,这些在青春期正常“逆反”的青少年,往往比一味顺从听话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要好很多,他们成年后走入社会时更加独立,更有自主性和力量感,老话说“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”,就是这个理。
读到这里,我想有家长要问了:那孩子不让我管他,我就不管他了么?他要不学好将来怎么办?闯了大祸怎么办?
家长的这些担心,非常可以让人理解,也是有道理的。这也是为什么成人心理咨询,可以始终只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人工作,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咨询,一定需要有家庭的参与。
因为青少年在心理上进入成年阶段,但毕竟不是真的成年人,他们依然生活在家庭环境里,需要家长的保护和帮助,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在尝试的过程中,对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。
只是相比儿童,青少年需要更多独立和自主的空间,尽管他们不成熟的尝试可能让自己摔跤,可这是成长必经经历的过程。我经常会给家长这样的反馈:当孩子小时候学走路时,父母怕孩子摔着,会双手托着他身体两边,可如果父母一直这么托着,那么他孩子远学不会自己走路,只有当孩子在学步时真正摔过,他才有可能学会自己走路。
青少年阶段也是如此,父母把自己的担心留在心里,让孩子可以更有空间去尝试,这同样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。当他真的摔跤后,父母再去帮助他,这样孩子敢于更加大胆地去探索。
希望这篇小文,可以帮助青少年的父母更好地和孩子相处,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,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,让咨询师和父母一起帮助孩子成长。
推荐阅读
您关心的心理咨询问题都在这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