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01-06 05:00:04 来源: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
01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,就是在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,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。
事实上,建立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是有意义和有效的。
我主张“关系大于教育,关系先于教育”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,应该首先改善亲子关系。
改善关系不是一味的讨好孩子和认同他,而是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中分离出来。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就是两回事。不要说“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儿子”。
要知道,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表达对父母的愤怒。
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,就会反目成仇。比如父母让他好好学习,他说的越多,读的越少。
父母的引导,只有和孩子形成信任和共情的关系,才会顺利实现。
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藏的信息链,潜在但重要。
比如你在一家公司和老板谈话,表面上是在向老板汇报相应的工作。其实你是在期待老板对你的态度和关注你的方式。
亲子教育也是如此,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重要。
02
很多父母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种文化标签下像“好孩子”,但实际上,一味的跟风会带来很大的麻烦。
生活细节的很多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。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这样的观念。
不然孩子长大了会很痛苦。他会给自己找麻烦,甚至心理上和社会过不去,因为在他的大脑里,他刻板地认为只有一件事是正确的。
他不会尊重少数民族和弱势文化。一旦成为少数派,他会非常恐慌。
文化在建立人心方面是非常强大的。
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要在细节上非常强烈地在意对错,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。父母不应该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所作所为。
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。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,刻板地和其他孩子比较。相反,鼓励你的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。“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,但妈妈认为你同样是可爱的”,这是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。
03
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,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,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。
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完美,头是道,孩子就是不买;
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,甚至根本没有意义,但是孩子相信。
其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“有效”放在第一位,还是将“正确”放在第一位;是将“情”放在第一位,还是将“理”放在第一位。
家庭是我们应该谈论“情感”而不是“理智”的地方,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教育。
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。
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很绝对,心理学认为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种强大的压力。
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是对是错,远比孩子宽大,因为我们会先判断其是否有效。教育也要追求“实效”,而不是片面追求“原则”。
孩子往往达不到所谓的“真相”,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。
04
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,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,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。
那些看似愚蠢的错误,是孩子成长的资源,而不是障碍。
只有当父母认为是障碍的时候才会变成障碍,因为你的沟通方式和言语真的会变成很大的障碍。父母担心害怕孩子犯错,其实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。
疼痛很重要。
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,他一定会被痛苦打败。只有经历过,他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自己的情绪。
父母过度的保护倾向和犯错后代替承诺的倾向没有影响,反而会让问题更加复杂。
孩子不能一出生就听话。
如果他长大后不尝试很多经验,不犯错,不经历挫折,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没有能力的。
孩子知道父母是对的,却不自觉的要做一些看起来有点不对的事情。
这是为什么?
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东西,对他们来说就像营养一样。
比如老师让他站着做一件事作为惩罚,孩子会印象深刻,知道背后有秩序,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,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。这样的经历很重要。
05
其实父母表达的态度更多。如果这种态度是清晰简洁的,比如“我觉得你不应该这么做”,就会有矛盾。
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。
如果孩子总是需要说“是”,那就有点太依赖孩子了,说明父母内心的安全感,安定和谐都是想从孩子的态度中得到的。应该说这样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。
事实上,家庭中的争吵总是在双方都不放弃的情况下发生,只要其中一方放弃,争吵就不会继续。
比如打架,两个人都要打。
下棋时,两个人越精彩,越投入,他们之间的战斗就会越激烈。
一方不打了,另一方就不能再打了。家庭也是如此。只有一方沉默,冲突才能结束。
孩子不在权威的位置,所以孩子通常选择沉默。
沉默是一种态度,比如“我不想玩这个游戏,今天的辩论结束了”。
父母也应该懂这个意义:孩子不想讨论事情了,只是愿意听、听完就完了,那就要学会把嘴闭上。
如果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的沉默是对抗,就会恼羞成怒,这是父母的问题。
父母需要马上得到结果,这代表着一种不成熟的心理。比如他们觉得自己特别权威,不应该被冒犯。
所以我想说,好的关系是相对自由、和谐、尊重的关系。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依赖于指导。引导的关键是给孩子空间的选择,但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,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上一篇:每一位家长都会遇到令人抓狂的“第二天现象”这篇文章教你怎么处理!
推荐阅读
不要总是责怪孩子缺乏自律 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父母?